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 | 守住平常心,万事在人为

令狐猫 中国贸易报 2022-09-21

北京时间2020年1月9日,商务部对外发布消息——

“应美方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将于本月13日至15日率团访问华盛顿,与美方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双方团队正在就协议签署的具体安排密切沟通。”


当天美国媒体也报道了有关内容——

“据《华尔街日报》9日报道,(签约)仪式将于下周三(15日)上午11时在白宫举行。包括美国主要贸易团体代表在内的约200人将出席签署仪式。”


关于协议内容,商务部在去年12月19日就曾有过表态——

“待协议正式签署后,协议内容将对外公布。”


所以,如果不出大的意外,持续近两年的中美经贸摩擦,即将迎来首个阶段性结果。


无论对中方还是美方而言,加征关税有望实现由升到降的转变,这从美方挑起中美贸易战至今还是第一次。

不过,关注中美经贸问题两年多,眼看着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即将签署,想着该写点东西,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这种感觉,从一个月前中美宣布就第一阶段协议文本达成一致时起,就特别强烈。

为什么?
  
因为在笔者看来,很难用一两句话准确界定和描述目前局面。
  
思来想去,还是谈几条这两年的个人体会。
  
首先,面对极端复杂的局面,当始终守住平常心。
  
从2018年3月23日美方挑起中美贸易战,到2019年12月13日双方宣布即将达成第一阶段协议,再到如今即将签署协议,中方始终守着一颗平常心,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处理极端复杂局面,最初坚持的立场到现在没有变化——
“不想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
“打贸易战没有赢家。”
“希望双方加深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妥善解决问题。”
“达成经贸协议有利于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是中方应对贸易战的初心,也是中方坚守的平常心。
  
守住平常心,需要理性地去衡量各种利弊。
  
应对处理外部的极限施压,是非常考验人的事情——敢于反击的勇气和能力,善于博弈的智慧和定力,哪个都少不了!
  
近两年的历程表明,在坚守核心利益的同时,把求同存异这条中美关系发展的宝贵经验用好用活,才能真正有效地管控分歧,解决问题。
  
不仅如此,中方坚守的理念,未尝没有对美方产生影响。据外媒报道,在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的同时,一度因贸易摩擦暂缓的中美对话交流也有望重启。

据《华尔街日报》11日报道,美中双方已同意启动一项新的半年度对话机制已推动经济改革和解决争端。双方将于15日公布这项新的对话机制。


守住平常心,需要冷静地判断形势。
  
一定要看到,贸易战并没有结束——美方对华加征关税尚未完全取消,中方反制措施也依然在实施。
  
美方一些人始终没有放弃极限施压的手段,美方几度议题设置的转换,屡屡给磋商增加难度。
  
未来的不确定性还很多。相对于漫长的中美经贸磋商而言,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签署不过是比赛的第一个回合,解决问题的一步而已。
  
守住平常心,更需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进入2020年,从公开报道来看,中方经贸磋商牵头人的工作重点,不仅是中美经贸磋商。
  
从召开国务院金融委第十四次会议,到检查2020年春运工作,再到会见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奖外国专家。
  
很忙,但看上去忙中不乱,依然有条不紊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实际上在近两年的中美经贸磋商中,做好自己的事情一直是十分重要的话题。
  
只有头脑清醒、目标明确、心中有底、淡定自如,才会把既有方针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需要合理分配到不同事务上, 辨得清轻重缓急。
  
一个国家也同样如此,面对外部压力,是侧重以对抗来应对,还是侧重于以发展来应对,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后果。
  
也还是那句话,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其次,要不断加强而非减少与世界的联系。
  
面对较大外部压力时,是加强还是减少与世界的联系,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
  
在中美贸易战发生后,要不要进一步扩大开放,该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是个热门问题,直到今天还有争论。
  
一提到进一步扩大开放,有人就会觉得是在外部压力下做出的。
  
这个问题,以前讨论过。
  
且不说,进一步扩大开放,在六七年前就曾有过顶层设计。
  
更需要聚焦的是,在发展中我们遇到的最难的问题,不是怎么对付外面,而是如何面对自己。
  
坚持扩大开放,国内势必有人说,你看,妥协了,让步了。国外呢,肯定也会拿这个来当作胜利的借口。
  
要是犹豫了,怕别人说三道四,步子缓下来甚至停下来,那么好吧,这也正好落口实——你封闭,你用政策保护国内市场。
  
里外不是人。
  
这种局面,恰如大家熟悉的关于抬驴的笑话。
  
父子俩,一头驴,坐也好、牵也好、抬也好,横竖都有人不满意,要指指点点。
  
其实对一件事好坏的判断,是有理性考量的。
  
脑子清醒的人,遇到复杂的局面,往往会认真地去面对自己,想清楚自己的坚持在哪里,最大利益在哪里。
  
政策取舍衡量,是在“利益”二字上做文章。
  
在当前局面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自己的发展节奏不被干扰或者少被干扰,就是最大利益。在这个最大利益之下,其他的事情都是小事。
  
因此,还是应该坚持既定的方针节奏,不断加强而非减少与世界的联系。
  
此外,对于不确定的未来,不妨笃定万事在人为的信念。
  
有人对中美未来处理分歧的前景抱有不小的忧虑。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中美关系走到今天,面临的形势前所未有。
  
双方有巨大的共同利益,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不少分歧。
  
特别是在发展问题上,中美的看法就存在明显距离——我们认为可以实现彼此的共赢,他们觉得可能触碰他们的“存量”。
  
中美贸易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和演进的。
  
窃以为,解决分歧,中美之间需要对彼此实力和意图有更深刻的认识,需要根据新形势形成更优化的相处方式。
  
但现在的问题是,不仅中国从未遇见过这种情况,美国在200多年的发展中也从未遇见过这种情况。
  
这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
  
因此,中美间如何寻找新的相处方式,甚至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尚无定论。
  
唯一确定的,则是明天的结果因今天的信念和行动产生。
  
万事在人为。
  
去年11月21日,96岁的基辛格博士在北京的一场论坛上说,

“希望美中贸易谈判能取得成功,因为这是美中之间一场更大规模对话的开端,希望双方以后能够开展更多更深层次的对话。”  


用沟通对话解决问题,是成本最小的一种方式,也不乏成功经验。

很多年前,《上海公报》作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转折点和标志,正是历史发展和实践的结果。
  
在那之前,中美之间吵过架、较过劲,一度激烈对抗过,在除了合作之外的所有相处方式都尝试过之后,中美最终选择了求同存异这条道路。

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绝不是一句空话。

有分歧但不回避分歧,公开表达。有矛盾但不忽视共同利益,求同存异。
 
中美经贸问题如果能妥善解决,将给中美其他领域的分歧管控开个好头,这无论是对中美两国还是对世界而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希望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签署,能开个好头。



来源:陶然笔记微信(作者令狐猫)

投稿/建议:geyan@ccpit.org


往期精彩回顾
聚焦 | 1月13-15日,刘鹤将赴华盛顿与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干货 | 各国关税查询网站大全!
分享 | 2020年春运正式开启,这些事你需要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